全球四成山茶花生长在云南·云南山茶的现状及历史

来源:云南茶花网      发布时间:2013-5-30       阅读次数:

  据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山茶花专家夏丽芳介绍,云南是世界上山茶花种属品种最多的地区,有35种山茶品种(种属品种)生长在红土高原上,占全球山茶总数的44%,世界上最稀有、名贵的品种都生长在云南。云南也是云南山茶古树保存最多、分布最集中的省份,经多年调查,发现百年以上经人工栽培的古茶花树(不含腾冲县野生红花油茶)目前约170余株,其中云南山茶160余株,华东山茶7株(树龄均在200~350年),在云南山茶古树中树龄最大的首推紫溪山的童子面约650年。除腾冲县外,最近在楚雄的紫溪山、中山镇的黑牛山又相继发现了一批野生云南山茶古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些历经数百年的古树,是不可多得的活文物。

 目前,云南全省云南山茶的种植面积在6400多亩,产量超过1000万株,占全国云南山茶存量80%以上。其中,昆明市的存量在250万株以上,大理州有55.0万株,其次主要分布在保山和楚雄。昆明市茶花主要产地在宜良。(云南茶花园整理综合)
  云南山茶花Camellia reticulate Lindl,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山茶属植物产于亚洲,我国拥有80%的种类。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J·R·Sealy首次将该属订正为82种,附系统未定的20种。此后我国的胡先彇、张宏达等植物学家,先后有新种报导,至90年代初达300余种。2000年闵天禄教授的专著《世界山茶属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胚胎学、分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将所发表的种,归并为119种,我国则有98种,占总数82.4%。山茶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大致在南纬7度到北纬35度,东经80-140度之间,我国长江以南是其分布中心。其分类系统则订正为2亚属14个组,其中观赏价值高的山茶组约12种,全产我国,广布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其中有两种较原始的种,分布热带边缘。而山茶花Cameilia japonica L,自华东沿海(浙江舟山群岛和山东半岛)分布到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南部。另有一群自南岭向西分布到达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演变出一些多倍体群(2N=60.90.120)和毛蕊山茶,云南山茶花,这是因为本组中一些广布种形态变异较大,种间、种内的自然杂交及人工栽培的影响,增加了变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云南山茶花的观赏价值,也是在历史长河中杂交、变异、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而来。

  云南山茶花的别名较多,如滇山茶、云南红花油茶、野山茶、大红茶等,分布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但以云南分布面积大,利用程度高,近年研究,云南山茶花可能是西南山茶C. pitardii和怒江山茶C. salunenesis自然杂交的异源多倍体复合群。

  云南山茶花是云南名花之首,也是国内选出的十大名花之一,更是公认的世界名花。1983年3月10日市人大七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的报告,审议并同意,决定云南山茶花为昆明市“市花”。

  栽 培 历 史

  公元898年(正史唐昭宗兴化元年)绘制的《南诏图传》画卷首第一组图中,南诏第一代主细奴罗(约公元653年正史唐高宗永徽三年前后)之家,其中有两株高大的木本花卉,《图传》中称为“橙花”、“瑞花”。从民族语言、植株形态、花形、南诏国发祥地习俗、气候等多方面考证,“橙花”即云南山茶花,从树的粗度估计树龄在200年左右,照此推算,约在1500年前,即南北朝前期,云南山茶花就引入宫苑栽培,并选出了半重瓣品种。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南地区各族先民,开辟了一条民间往来,后来被拓宽的“南方陆上丝调路”,这条通道把蜀地丝绸等特产,经过云南运往缅甸、印度。它是由后来所称的“灵光道”、“五尺道”和“永昌道(又称博南道)”组合而成,统称“蜀身毒道”(身毒即今印度),这一条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却早于我国北方陆上丝绸路两个世纪。这也是一条各民族南来北往的走廊。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相互影响、融合,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野生植物引种,驯化、改良、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滇中到滇西古道沿线分布的原始单瓣滇山茶逐步不断引种驯化成为园艺栽培植物。到南诏统一云南,大理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统治者急需一种强大的宗教力量,充其统治的精神支柱面使佛教传入,并日益发展,云南境内建大寺八百,小寺三千,家知户到,皆以佛为首务。这给滇山茶进入宫苑,寺院提供很大空间,促使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如选种,已从单瓣的野生滇山茶中,选出瓣多,观赏价值高的单株进入庭园,如《图传》中的两株滇山茶大树。嫁接方法,可能是受植物连理枝现象启发创造了“靠接法”。另是改变树型适应小环境的方法,如丽江玉峰寺(海拔2700m)气温变化大,寺是小四合院,中间天井不大,滇山茶按常规生长,是很难在寺天井中生存,只有改变树形,使其矮化不超过屋顶,利用四面房屋起档风保暖作用,同时要使树冠有最大接受阳光的面积,先民们经多年实践造成现在的三壁棚架式树型,使滇山茶数百年正常旺盛生长,由于花多和独特的造型技巧,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在不利的环境中,改变植物树型与环境相适应,同时造就了海内外独一无二的珍品,号称“万朵茶”“环球第一树”是名符其实。由于茶花栽培技术不断发展,也是古道沿线至今古树保存较多的原因之一。

  云南山茶花在云南各族儿女心中对她的热爱可说是经久不衰,更把她敬为“朝佛不朝王”人格化的神树,但她的足迹主要在古道沿线究其原因,滇山茶分布于川、黔、滇海拔1500—2800米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在云南则生长在滇中到滇西古道沿线的广大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为森林群落内的中层树种,也是较为典型的半荫性树种,土壤为酸性,林中是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气候,而且空气湿度大,这种优越的生态条件使其形成了对这生态条件根深蒂固的遗传要求。虽然,她有1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而遗传要求很少改变,至今仍在这片故土繁衍,离开这片故土在国内引种栽培真正成功者至今未见报导,这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其配套系列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另方面也使她成为云南旅游的特有品牌之一,因为要欣赏云南山茶花,只能到云南来。当然,引进云南山茶花的地区,其小环境或设施设备,能满足她的遗传要求,她也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国外有的地区,不但栽培成功,并育出以她为亲本的有性杂交新品种。不过要真正体验云南山茶花的花韵寓境,也只有来云南才能真正实现。“蜀身毒道”滇中至滇西路线与现在的大通道基本吻合,沿线有野生和半野生的滇山茶,多数未开发利用,有的地区有大面积成片分布,并作为油料树种,油为高级植物油。成片林地在漫长岁月中,植株间反复不断的相互授粉,所结种子均为杂交种,都有变导的机率,机率又年复一年的积累传播,就会有观赏价值高的花型出现,即花卉园艺品种演变由单瓣→半重瓣→重瓣,花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在腾冲最为完整的突出。笔者从1973年—1985年在腾冲成片的半原始老林和人工营造油用的云南红花油茶(现并入云南山茶花物种中)林经过不间断地12年观察比较选出优良单株50株,在腾冲县工作期间,得到县各界人士及领导的协助,支持合作,才能使这些优良单株加入云南山茶花新品种行列,腾冲不愧为新品种选种最佳场地和来源地,凤庆、楚雄次之。

  云南山茶花虽然在南北朝时就已引入庭园,而在明朝以前,有关她的记载,诗词极少。明万历年间(1610年)云南巡桉邓渼的《茶花百咏诗》中说“因考唐人以前,此花独不经题咏,以辟远故不通中土,遂使奇姿艳质沦落无闻……”他更赞美云南山茶花为“十德花”即妖而不艳、长寿、高大、肤纹苍润、枝条如龙、蟠根离奇、丰叶如幄、有松柏操、花期长,插瓶水养十余日。这是对云南山茶花花德的全面总结,并成为后世赞颂茶花的著名典故。明代入滇为官,经商的人渐多,有关云南山茶花的记载,诗词日益增多,更促进了云南山茶花的发展,为嘉靖年间,巡滇户部侍郎顾养谦感叹曰“滇中花事之盛,为中原所未有,山茶数以万计,映日如锦”。明末名僧担当的《山茶诗》“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清代吟诵云南山茶花的诗词更多。林则徐是禁烟,抗英有功的民族英雄,却被革职,下放新缰4年,道光27年(1847年)平反成为云贵总督,这时林已是积劳成疾的62岁老人,在昆两年间,为民做了很多好事,道光29年正月十七日,林邀约云南巡抚程晴峰等友人畅游昆明近郊万寿寺赏茶花,写下了“滇中四时常见花,经冬尤喜红山茶。奇观首数塔密左(地名),树大十围花万朵。……”的名句。现代杰出学者郭沫若1963年来昆时逢茶花盛开,写下了“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从上述资料看出,云南山茶花是我省栽培古老的特有又有特色的木本花卉,也是极富民族特色和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至千年不衰。在花卉业竞争剧烈的年代,极有发展前景。我国较有成就的花卉企业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实践,认为,在进行新品种开发时,要注意把有文化内涵的民族产品,进行商品化生产和商品化开发。云南山茶花是道地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厚的名花,但商品化生产和开发,则与社会发展,花卉业的高速发展有很大差距。  (来源:昆明市园艺学会)